“宝贝做一次嘛忍不住了”刷屏背后:我们 nomlized 的暴力有多可怕?

频道:中琛源游戏资讯 日期:

深夜打开社交平台,又被刷屏的“宝贝做一次嘛忍不住了”视频刷屏。播放器里循环播放着浓烈灯光下颤抖的声音,背景音里混着暧昧的喘息与不舍的哭腔。这段不到20秒的片段,藏着多少人白天在写字楼里谈吐自若、夜晚却对着屏幕颤抖的手指?

“宝贝做一次嘛忍不住了”刷屏背后:我们 nomlized 的暴力有多可怕?

一、我们有多 normalized 这种暴力

当代年轻人把这种片段称为“氛围感美学”。导演摇晃镜头的晃动感,被解读成“情绪真挚”的佐证;主角声嘶力竭的挽留,成了“演技派”的敲门砖。没人去细想,那些“宝贝”说“再给我一次机会”的时刻,是否真正出于自愿?

评论区飘着暧昧的彩虹屁:“想听我的妹妹这样哭”。直到某天,有个戴眼镜的女孩在测评视频里摘下耳机:“你们觉得动情的泪水,和上一秒被按在地上扇耳光,真的分得清吗?”镜头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关闭音效声。

二、裹着糖衣的洗脑术

现在的剧本写手深谙人性。他们把暴力分成昂数十份:第73秒的掌掴要刚好打湿隐形的热泪,第89秒的抢手机动作得保留能被剪辑的空隙。戴着防撞头套的演员在休息室揉太阳穴时,手机屏幕还在循环播放前一版“更真实”的撕扯镜头。

有个化妆师私下说:“现在的乙方都藏着剧本大纲,女主的指甲印必须发生在第34秒,女主的台词要在第51秒出现‘宝贝’二字”。这些数字不是随意排列,而是精心算计好的胃点投喂公式。

三、沉默比尖叫更令人窒息

更可怕的是那些不露脸的周边角色。道具组总在场景里刻意摆放断裂的签字笔,灯光师用暖光投射在女主被扭住的手腕上。每个工种都在用专业术语自洽:“这不是暴力,这是戏”。

直到某次停机,女主突发哮喘。救护车呼啸而过时,场务小哥蹲在排水沟边抽烟:“其实上一场她真把花瓶摔在水泥地上了”。我们都习惯了表演,直到鲜血染红地毯的那一刻才惊觉——原来戏里戏外都用着同种暴力美学滤镜。

四、我们需要怎样的清醒

昨天平台突然下架了这类视频。有人在饭圈群哭诉“我想要的氛围感没了”,另一拨人立刻转战小破站翻找未删版。他们不知晓的是,某些账号已经在转行拍宠物片子——毕竟狗子的呜咽声更容易被美化成“温柔的撒娇”。

但总有些画面会突然浮现:在片场角落闪着光的蓝色创可贴,装化妆水的透明塑料袋被错装成血浆,还有那些叠得整整齐齐的西服外套上永远沾着用丙二醇调制的泪痕。

清醒是件费力的事,就像撕掉甜味剂包装需要勇气。当我们下次再遇到“宝贝”这个词,或许该想想:
如果换作是自己的妹妹,听到这句话时会露出怎样的表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