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师张婷婷笔趣阁:用书香点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
暖阳透过墨绿色的百叶窗斜斜地洒在木质书架上,卷曲的书脊在光影中泛着微光。这里是城西小学教师张婷婷的"秘密基地"——一座她用周末时间亲手布置的笔趣阁。十二平方米的空间里,3000多册书籍与孩子们手绘的彩墨画作相映成趣,角落堆着整整齐齐的作文本,封面上还沾着未干的拓印墨痕。

一盏明灯,照亮求知路
张婷婷总说,乡村孩子的世界不该只有泥土和蝉鸣。笔趣阁开张那天,小林站在门口抠手指的神情,让这位教了二十一年语文的教师红了眼眶。这个成绩长期班上倒数的男孩,竟在昆虫记手抄本上画出了活灵活现的螳螂图谱。如今,他的作文本里那些"趴在谷仓梁上的彩虹"的奇思妙想,常常让张老师在批改时笑到漏气。
午后的笔趣阁总是热闹非凡。六年级女生小雅捧着呼啸山庄啃得入神,后排三个男生正争执着子解论语里的对弈谜题。张老师最爱站在书架旁,用粉笔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诗,孩子们便跟着叽叽喳喳背诵,书架上的老式留声机里飘出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曲,和朗朗读书声交织成不成调的二重唱。
一纸信笺,传递温暖情
笔趣阁的书桌上永远摆着三样东西:墨水未干的毛笔、加盖着葫芦戳子的信笺、装满拓印模具的木盒。六年级离别季,当啷啷摔在张老师讲台上的185封信里,有涂着荧光笔的读书报告,有用萱草叶子拓印的祝福,还有一沓用香皂盒装着的稿纸——上面歪歪扭扭写着"张老师教我写作文时的样子像在教孔雀开屏"。
那年春天,笔趣阁外的铁架子爬满了九月菊。张老师把每个孩子写的诗和短篇小说印在宣纸上,装裱成六十四米长的卷轴。端午节全班三十人在卷轴上蘸朱砂点上"福"字时,窗外忽然飘起细雨,孩子们的笑声和墨香混着槐花气息灌满了整个楼道。
一份坚守,传承书香魂
夜幕降临时,笔趣阁的落地窗总亮着橘黄色灯光。张老师常和即将退休的老校长在竹椅上摆龙门阵,一个数落"现在的连环画太艳丽",一个埋怨"新华书店的教辅定价离谱"。可转身看见趴在书桌上打盹的学生时,就会轻手轻脚给他盖上印着青铜纹的绒毯——那块毯子是她丈夫临走前留下的念想,如今垫在资治通鉴底下晒得油亮。
这座不大的笔趣阁里,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意。当城市化进程推进得越来越快时,张婷婷固执地守着这些纸张的温度:在电子阅读器普及的时代,她仍坚持每周手写批注;在短视频风靡校园之际,她仍要带着孩子们抄写古文观止里的绝句。那些被孩子们不小心沾上墨汁的校服口袋,那些写得歪七扭八的临帖,那些夹在平凡的世界里的涕泗横流的读书笔记,都是她在用最笨拙却最真挚的方式,守护着这份书香传承。
窗外的合欢树开得正好,粉红色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进笔趣阁。张老师正在教新来的插班生用宣纸拓印柳树发新芽的嫩绿,书架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开到第173页,钢笔尖在批注栏划出龙蛇走笔。这个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教师和她的笔趣阁,就像一盏永远不会熄灭的灯,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,暖暖地亮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