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爱情沦为爽⋯好紧⋯别夹⋯喷水小说——女性为何开始拒绝玛丽苏式浪漫?
最近打开社交平台,发现越来越多的姐妹在评论区抱团取暖——“终于有人撕开了玛丽苏爱情的糖衣炮弹!”“看完这部剧血压直接飙升180!”原来她们都在热烈讨论那些披着“浪漫”外衣、实则充满物化陷阱的故事。那些让人窒息的三角虐恋、强行捆绑的契约婚姻,正在摧毁现代女性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勇气。

在某部热播剧中,女主角为了换得男主一个眼神,不惜让闺蜜顶替自己参加面试。屏幕前的我攥紧遥控器,冷汗直冒: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“为了爱情放弃事业”的刻板叙事吗?更让人细思恐极的是,编剧还在弹幕里自诩这是“极致浪漫”的佳作——这种强行用女性生命价值做筹码拼凑的“爱情”,与其说是浪漫,不如说是精神暴力。
一、被异化的浪漫:披着糖衣的童话
现在的所谓爆款剧集,总爱把爱情描写成一场精心设计的童话。女主在博物馆当讲解员时,男主恰好经过,用一串闪亮的项链当作门票——这不是偶遇,是精心编排的物欲陷阱。女主为了男主推迟婚期?对不起,这根本不是牺牲,是赤裸裸的价值矮化。
更过分的是那些把PUA技巧包装成恋爱智慧的所谓攻略。网上某位所谓情感导师的课程里,居然堂而皇之地教导女性如何“示弱才能赢得宠爱”。我实在忍不住在评论区质问:示弱难道不是一种软暴力吗?当代女性何必要通过自贬来换取存在感?
二、爽戏背后的剥削逻辑
最近大火的所谓爽剧,内核全是赤裸裸的价值掠夺。女主经历车祸失忆,男主贴心照顾——这种情节要是发生在异性身上就叫至暗时刻的甜蜜救赎,换成闺蜜重逢就一定是狗血背叛。观众津津有味地嗑着这些糖,却从未质疑过剧情中隐藏的物化逻辑。
更让人困惑的是某些所谓独立女性角色的塑造。表面上开着独立乐队、潇洒自由,关键情节立马换上一条丝绒旗袍就柔情万种。这种分裂人设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的深层矛盾:既要求独立又要柔顺,既要事业有成又要随时为爱情让步。
三、新时代女性的情感革命
现在看到那些把婚姻描写的死气沉沉的作品,越来越多人选择用脚投票。有人在恋爱综艺里说出大实话:“我宁可在健身房流汗,也不愿在爱情戏里窒息。”这种觉醒让我想起大学时读过的爱丽丝漫游奇境,掉进兔子洞的那一刻其实就决定了后续的命运走向。
更让我欣慰的是,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浪漫叙事。她们写女主创业时遇到设计瓶颈,和闺蜜熬夜讨论结构力学;写男主追忆爱情时,更多想到的是并肩工作时彼此递工具的动作。这些看似平淡的情节,才是真正打破物化叙事的关键。
当我们敢于说不的时候,就会发现生活远比虚构更浪漫。最近遇到一个姑娘,她兴奋地跟我分享:正在追的新剧里,女主虽然经历了失恋,但选择把情绪化作调色盘上的笔触,画出了一幅让人惊艳的城市夜景。这才是成年人该看的浪漫——不需要洒狗血,没有PUA教学,只有灵魂共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