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同学因装睡被当众羞辱?这节惩罚课背后透着人性荒诞
谁没在课间打过盹?但当这份寻常的疲惫被放大成某种"不可饶恕的罪行"时,事情就变得异样起来。监控录像显示,在第三节课尾声,一名穿浅色卫衣的女生歪在课桌边缘。后座男生突然掐着她的肩膀往后拽,说是要"叫醒上课装睡的B"。全班目光像飞镖一样齐刷刷扎向她,直到下课铃响,她都没能真正站起来。

一、座位背后的人性攻讦
这起事件不该仅仅被视作少年顽劣。那些举着手机录视频的同桌,站在后排指指点点的课代表,甚至还在抄笔记的主科老师——每个人都是这场"行为艺术"的参与者。有人事后发帖说:"看她弓着背靠墙站着的样子,比中午体育课跑圈还惨。"可又有谁想过,那墙角阴影里是真的疼,还是连呼吸都变成罪?
当人们用"装睡B"这种带着戏谑的标签形容她时,是否意识到这已经是第二次暴力加害?第一次是现实中的粗暴对待,第二次是网络空间的二次侮辱。那些转发恶搞截图的人啊,可否听见屏幕里溢出的啜泣声?
二、学生们都在选什么答案
班上流传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。支持派说:"教室后面总有人睡觉,这次总算有人管了。"反对者则在午休时凑在走廊窃窃私语:"她好像是因为奶奶住院才没睡好的。"这种选择题恰似某种世界的缩影——我们都在用不同标准丈量同一个伤痕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课后场景。原本与当事人同吃午餐的闺蜜当晚就没再联系;平日里总在社团帮忙叠罩衫的班长也只是淡淡说了句"没什么特别的"。人性的褶皱就这样在安静的走廊拐角处舒展开来,像被风吹皱的水面。
三、当教室成为微缩的社会切片
这个周三下午的特殊"自习课",像一场精心排练的话剧。导演是集体无意识,演员是被情绪裹挟的同学们,观众则是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围观的陌生人。有学弟转发时还加了句感慨:"总有人要付出代价,不然大家都不好好上课。"这种逻辑让人想起那些年我们经历的"杀鸡儆猴",只不过这一次,鸡是真的在流血。
更深的荒诞在于,施暴者反而成了某种英雄。毕竟谁没听过:"管人管出了名,以后参加社会活动多加分。"这种功利主义的胜利,比皮肉之伤更令人寒心。当维护纪律变成个人表演秀,教室里的规则早已不再是规则。
疼痛总要有人看见
午休铃声再次响起时,课桌缝隙里还躺着一张没写完的草稿纸。上面歪歪扭扭画着的向日葵,茎干倒垂在地,花瓣却倔强地朝着窗外的方向。这是比任何文字更真实的答案——
当你选择装睡,也许只是害怕被更深地看清;
而当有人把装睡当错罚,我们就都成了这场表演的陪衬。
窗外梧桐叶子沙沙作响,遮住了多少不堪重负的低语。那些试图用暴力维持秩序的人啊,可曾听见土壤深处传来幼苗折断的声响?教育本该是一场静悄悄的生长,可为何总有人急于收割,甚至把镰刀挥向培育养分的土地?